乡村振兴先锋:小小大头菜 致富“金疙瘩”
11月28日,在江阳区丹林镇长冲村大头菜种植基地,泸州富美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波正在收购大头菜。
2015年初,李波到宜宾市一建筑工地打工,发现大头菜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而经过深加工后的大头菜效益更是实现了翻倍增长。“大头菜市场这么大,我为啥不回家乡也种植大头菜呢?”李波说,他的家乡丹林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就是声名远扬的“万亩大头菜之乡”,当时的大头菜还一度直销广东和海南等地,但这么多年来,深加工大头菜却还是空白。看到这一商机的李波,于2015年8月回到丹林镇农村老家,将自家的5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大头菜。而在此前,他在家的妻子也零星种植大头菜,对种植大头菜有一套经验。
别人种1亩地的大头菜只能卖2500元,而李波种出的大头菜进行精加工延伸产业链后竟卖到了 7000 元,收入翻了两倍多,让小小的大头菜赚了“大头”。
李波种植大头菜致富后,很多村民都想种植,但担心种植出来卖不脱。对此,李波牵头组建了泸州富美家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专合社统一免费供种,统一种植管理,并与每个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种植热情高涨。目前,长冲村100多户村民种植大头菜面积超过500亩,每年订单收购给村民带来120多万元的收入,同时也让李波深加工大头菜有了原料保障。
“单纯靠卖生鲜大头菜赚不了多少钱,要走精加工之路才能增加大头菜的附加值。”李波说,现在他靠着祖传的腌制大头菜配方,对大头菜进行深加工后有三个不同风味和类别:一是开袋即吃的手撕大头菜;二是原味大头菜;三是煲汤大头菜,较好地满足了市场上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深加工后的大头菜,价值是鲜大头菜的好几倍。
李波深加工大头菜全部靠手工操作,要经历清洗—清理—晾晒—腌制等10多道工序,腌制时添加的配料还要精心挑选,而腌制发酵时间都在1个月以上,特别是煲汤大头菜则需要6个月的时间,这样加工出来的大头菜色泽鲜黄、清脆香甜。
为了打响深加工的大头菜品牌,李波在2017年申请注册了“丹林味”商标。现在,“丹林味”大头菜不只在线下有了名气,每年近400吨深加工大头菜线上都要卖出80余吨,除销售到当地和宜宾、自贡等周边地区外,还远销广州、上海等地。
发表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