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共生”,通门镇罗沙村走出生态种养致富路
秋日斜阳铺水中,鸭儿列队返归途。大美罗沙出香稻,共生模式致富路。
走进深秋的通门镇罗沙村,但见夕阳斜照,稻田、农舍、清溪、远山,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山水画。忽然,从稻田里走出一队鸭子来,一摇一摆,边走边唱着欢快的歌儿。后面还跟着一位赶鸭人,远远就笑着向驻镇工作队员招手。他,就是通门镇有名的水稻种植大户——邓北金。
图片图为罗沙村推广“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
通门镇盛产优质大米,但前段时间,邓北金种植的水稻田大面积遭受福寿螺危害,导致早稻减产,在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后,他找到驻镇工作队帮忙。驻镇工作队经深入了解,发现福寿螺不仅在邓北金的稻田泛滥,还严重危害其他农户的农作物。为此,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驻镇工作队专门邀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科技特派团队的专家教授到通门镇,为农户们开展水稻病虫害和福寿螺防治技术培训班,讲解物理、药物、生物防治方法,并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
经驻镇工作队与科技团队共同研究,结合邓北金的水稻种植基础,提出了“稻鸭共生”的科学生态种养模式。起初,邓北金还抱着怀疑态度,担心在稻田放养鸭子会影响水稻生长。事实证明,稻鸭共生模式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鸭子以福寿螺和虫卵,以及各种昆虫、藻类、水草为食物,可减省人工投喂饲料;另一方面,水稻没有了害虫和杂草的危害,又以鸭子的排泄物作为肥料茁壮成长,大大节省了农药、肥料的费用。看着鸭肥稻美,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邓北金连声感谢驻镇工作队的帮忙。
驻罗沙村第一书记邓敏超表示,驻镇工作队将充分发挥革命老区通门镇绿色青山、环境优美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广稻鸭共生、鱼稻共生、林下养鸡等生态种养模式,发展立体经济,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绿色、健康、安全本土特色品牌,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振兴。
发表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