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小菌菇撑起乡村振兴“致富伞”
初冬时节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寒意渐浓。在五福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田锦勇正在自家的菌棚里侍弄香菇。“通过种香菇,我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学到了技术,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田锦勇这样说。
黔西南州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有33.85万,如何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近两年,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许多移民户种起了食用菌。但因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农户种出来的食用菌品质不一,收入并不稳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今年6月,三峡集团援助的“我为乡村振兴出把力”项目在黔西南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兴义师院”)启动实施。在项目的助力下,兴义师院的师生们,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对完整的一轮夏菇种植数据的记录与优化,我们编制了一套与当地气候相适宜的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出菇标准。同时对种植农户、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形成系统科学的食用菌(香菇)种植技术体系。”食用菌种植项目负责人、兴义师院生物和化学学院的李翠老师介绍道。
在兴义师院师生的指导下,田锦勇尝到了科学种植的甜头,今年他家的4棚夏菇喜获丰收,一级菇产出率达90%以上,当季净收入近4万元。据了解,项目实地指导的20户种植农户,均实现了盈利增收。
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兴义市仓更镇下寨村的中草药种植地里,小苗分级,添加水苔,认真捆绑,村民们正忙着将铁皮石斛附生种植在板栗树上。在中草药种植团队的技术指导下,村民开展铁皮石斛、滇黄精、山豆根、白芨的种植,形成了林下立体中药材栽培新模式。
中草药种植项目负责人、兴义师院生物与化学学院周丽老师介绍道:“相比较传统的种植模式,林下立体中药材栽培,可以为一些需要一定遮荫度的中药材提供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中药材的生长更好了。而中药材的种植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隙,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值大大增加。”
目前,该项目在当地协助建立栽培示范点1个,培训从事中药材种植的农民45人次,参与项目的农民户直接增收均超过3万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项目在助力农户增收的同时,注重培养本土技术人才。通过培训,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技能得到提升,现代农业科技落地生根。
在晴隆县平菇接种车间,兴义师院生物与化学学院的伍燕老师正在手把手指导当地的技术人员种植羊肚菌和平菇。“伍老师的培训,让我们掌握了很多新技术,仅双层套袋带保水膜菌棒这一项技术,就让香菇的产量增加了25%。”技术员杨政勇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信心。”
产业振兴离不开人才,同时产业也是人才发挥潜能的试验场。在兴义师院,生物专业的学生蒋成兴正在忙着完善项目报告。通过在食用菌种植项目中半年的实践,蒋成兴深深认识到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我直观感受到了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乡村振兴天地广阔、现代农业大有可为,这次项目实践,为我未来的择业提供了清晰的方向。”蒋成兴说道。
发表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