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策略
01找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
只有认清了研究对象,才能从根本上开展工作。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敢创业、能创业、懂创业、会创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具体实行到每所高校,是指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确定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高校应尽快调整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使其从对当前利益和短期价值的追逐中解放出来,努力实现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的内在统一。高校应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的要求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其逐步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从而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推进创业的良性循環,最终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
02联合培养,立体化推进
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应该鼓励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吸引各行各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高质量人才进入到创新创业的大队伍中来。这就要求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属性出发,努力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特点,不断打造由各利益相关者构建的发展共同体,特别是由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和企业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最终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创生。如常州大学将施教主体与受教主体在从事活动中所产生的需求和效果理性融合,形成无缝对接,在实践路径上协同政、校、园、企,形成“四位一体”的综合集成式教育模式。通过政、校、园、企四方联动和协同运作,构建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框架。
03结合学校特点建构教学模式
由于生源质量、学校资源、办学方向等不同,各个高校应该深入全面地研究本校实际,以从实际出现开展教育教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在实施中,要着力向实现“两个整合”转变,实现与教育体系的整合、实现与创业过程的整合。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整合,以引导学生关注学科专业领域的创业,优化学科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从而培养专业创新精神和专业创业素养,实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与创业机制及其实践的有机统一,使创业教育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班级走向社区、从学校走向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有效解决创业教育中的一系列实践难题,如实施效果、资源整合、协同机制等问题。如安徽理工大学通过实施“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特色+创新创业品牌活动”“专业实践+四个层次教学体系”“专业改革+教学考核评价办法” ,形成了“专业+创新创业”模式,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
发表留言评论